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、《自然》集团发布的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》,北京均位列第三,表明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。
一组数据,展现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效。2022年,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%以上,基础研究占比16%左右,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;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.5亿元,同比增长13.4%;本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,同比增长12.21%;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.6万亿元。
当前,本市推动中关村、昌平、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,并持续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。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已展现雏形,“三城一区”主平台建设呈现新进展。
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张宇蕾介绍,在量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医药健康等领域,北京开展“从0到1”原始创新和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“天工”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下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公里的世界纪录,全球最强的视觉基础开源模型EVA在10亿参数级别上实现性能最优,全球首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,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涌现。
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也持续强化。截至2022年底,本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.82万家,实现逆势增长;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、累计达780家,独角兽企业102家、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,持续领跑全国。
“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,有力地支撑了北京的产业发展。”张宇蕾说,与此同时,创新生态的构建也不可或缺,本市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,进一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。一批概念验证平台、共性技术平台、标杆孵化器和高品质科技园区的建设,构建起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、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。
硬科技创新创业的新热潮掀起,一大批优秀企业加速涌现,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。张宇蕾介绍,本市有各类孵化器、众创空间500多家,技术转移机构105家,在孵企业超过2.8万家,其中80%以上属于硬科技领域。同时,2022年前三季度,本市创投金额保持全国第一,每天新注册科技企业达289家,创历史新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