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泉州以劳模精神激发乡村振兴
给黑鸡配上二维码“身份证”的“鸡司令”,探索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、发展特色农业的村支书,以科技兴农、助推茶产业创新发展的老茶人,用专业技术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“花卉大王”……这些奋战在福建省泉州市农业、农村发展一线的劳动模范、工匠人才、技术能手,带动广大农户依靠勤奋劳动脱贫致富,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乡村发展的新篇章。
近年来,福建省泉州市总工会创新“劳模精神+乡村振兴”工作模式,以劳模精神为引领,发挥劳模、工匠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,助力乡村振兴,呈现出产业带动、创新引领、技术扶持、资金帮扶、就业支持、合作社推动等多项亮点,让劳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。
创新引领,助力产业发展
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?全国劳模、德化县黑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刘志军给出的答案是,以科技创新兴农。2003年,刘志军弃商从农,带领村民成立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。原本是“技术小白”的刘志军,先后攻克了黑鸡产量低、孵化成功率低、成活率低、黑鸡良种培育繁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。2013年以来,刘志军以“爱心蛋”等形式精准助力贫困户脱贫。他为每户贫困户免费赠送50只母鸡,无偿提供养殖等技术指导,并将所产鸡蛋全部统一回购,通过“一对一”帮扶,解决了贫困户养殖没技术、销售难等问题。每年带动5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。
截至目前,在刘志军的引领下,黑鸡养殖的致富经带动德化县龙浔等10多个乡镇的养殖专业户,全县黑鸡存栏数达150万多羽,每年村民可增收1200多万元,基本形成集种苗培育、饲养、防疫、销售于一体的德化黑鸡网络,成为当地特色经济产业。刘志军也因此被乡亲们称为“鸡司令”。
在安溪茶乡,福建省劳模陈加友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、生产车间,为茶农提供技术扶持,让科技创新的因子走进群众中。目前,陈加友已培育茶机科技示范户2300多户,辐射周边茶农6000多户;培训茶机科技人员、茶机示范户和茶机大户达2万多人次,每个示范户应用茶机新技术平均节本增收5000元以上,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安溪县虎邱镇湖坵村的茶农林师傅是陈加友帮扶对象之一,他说:“陈老师热心地为茶农送技术、送服务,如果茶叶机械有问题,他都会及时地帮我们解决,并指导制茶技艺,帮助茶农制好茶。”在陈加友等一批劳模、工匠的引领下,安溪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保护生态,建设美丽乡村
阳春3月,在永春县仙岭村,忙碌着采摘枇杷的农民们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“今年全村枇杷预计产量可达600多吨,产值近500万元。”全国劳模、永春县仙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天恭自1994年以来,先后担任村主任、村支书。他立足仙岭村生态资源,发展枇杷、桂花产业,推动乡村生态旅游,以文化兴村、以绿色产业兴村。在苏天恭带领下,该村推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经营模式,率先引种推广“早钟6号”枇杷种植和8个名优桂花品种。目前,桂花种植面积300多亩,苗木12万株,苗圃100多万株,并建设花卉批发市场、电商平台;建设枇杷种植基地,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,开展果树矮化等培训,种植早钟6号枇杷1850多亩,覆盖农户700多户。
“围头村与台湾隔海相望,是大陆距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。围头渔港是泉州三大古港之一,不仅有‘围头十八景’,还有‘围头鲍鱼’等名优特产……”在直播平台上,福建省劳模、晋江金井镇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当起了客串主播,绘声绘色地讲述围头湾建设美丽渔村的故事,吸引数以万计的粉丝参与互动。
据悉,围头村被誉为“海峡第一村”,村常住人口4300多人,其中“新围头人”3000多人,旅居港澳台和海外的乡亲万余人。去年以来,洪水平带领村两委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、安全生产、复工复产“三合一、三不误”的同时,围绕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“五位一体”,积极探索“
互联网++渔业生产+乡村旅游”发展新路。
就业帮扶,促进农民增收
如何保障农民就业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,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?泉州劳模们加大就业帮扶力度,多措并举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。
“只有让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,有了自己的事业,有了稳定工作,才能真正致富,过上好日子。”福建省劳模杜清洁从农民白手起家,到现在拥有650亩种植基地和3个花卉销售门市部,并担任花卉技术研究所所长。20年来,他带动300多家农户、650多名农民从事花卉种植。此外,他每年以赠送、让利、赊销等方式向周边村镇的农户提供技术、资金扶持,为村民、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。
其中,58岁的林子良原本家庭经济困难,在杜清洁的帮扶下实现稳定脱贫。杜清洁将高观赏性发财树的苗种、培育技术无偿提供给马甲镇、罗溪镇周边农户,并以保护价进行收购销售,增加了农户收入,也免去后顾之忧。林子良开心地说:“现在,花卉基地的新品种发财树年销售量可达20000棵,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。原本贫困的农户都盖了新楼房,家家每月都有了稳定收入,有一份可以保障衣食住行医的事业了。”
政策支持,服务发展新格局
每一名劳模,是一面旗帜,一个标杆。泉州市总工会注重从农村、农业一线培育选树劳动模范、工匠人才。截至目前,全市农业一线的各级劳模、工匠和技能人才500多人。同时,将农业创新人才推荐纳入泉州市委人才“港湾计划”。截至2020年底,通过泉州市总工会申报并审核确认的高层次人才173人。
在服务引领工作机制上,泉州市总工会创新“党建+”模式,与德化县杨梅乡签订党建联盟协议,发挥市、县、乡工会三级党建联盟的作用,组织基层党员、劳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。加大对农民工创业创新的政策扶持,组织农业劳模、工匠人才成立“创业邦”,每年举办农民工创业培训,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创新创业项目资金、技术、政策扶持,实现“全程帮”。此外,与泉州电大联合开展“农民工求学圆梦”行动,对农民工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,给予学历提升的学费补助,目前全市已有4246名农民工获得大专以上文凭。
同时,讲好劳模故事,唱响劳动主旋律,引领更多职工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。泉州市总工会依托“泉工e家”网上工会平台,大力宣传劳模典型事迹,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劳模、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的浓厚氛围,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,引导乡村建设的一线劳动者,充分发扬劳模精神,自觉加强学习,不断增强本领,在劳动中实现梦想,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。
在泉州劳动模范的带动引领下,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扎根基层,奋战农村、农业一线,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乡村建设图卷。接下来,泉州市总工会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,创新服务方式,让劳模精神在乡村建设一线发挥出熠熠光彩。